我沒有這樣悲觀,但我認為,中國汽車市場這一次開始的調整可能比以往任何一次時間都長、幅度都大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讓我們先看一看過去幾次大的調整。
以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分界線,中國汽車市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。2001年前,中國汽車市場也有過幾次調整,但那時市場規(guī)模小,而且以公款購車為主,起因主要是國家對公款購車政策的調控,具有較濃的計劃經(jīng)濟色彩。
2001年以后,中國汽車市場開始全面啟動,私人購車比例快速上升。在這一階段,中國汽車市場出現(xiàn)過兩次大的調整。一次是2004年,一次是2008年。
2004年的調整主要是因為經(jīng)濟過熱,國家緊縮銀根,汽車市場隨著宏觀經(jīng)濟調控的政策而變,2005年政策稍微寬松,市場便迅速恢復。
2008年的調整主要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,汽車市場從當年8月份開始下滑。2009年,國家4萬億政策出臺,加上《汽車產業(yè)調整和振興規(guī)劃》出爐,市場急速升溫,銷量由2008年的938萬輛一下子升至2009年的1364萬輛。
與今年市場面臨的調整不同,過去兩次大的調整均是外因起主導作用,中國汽車市場從本世紀初開始內在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并未改變,“干擾”的因素一過,市場立馬有了活力。而這一次外在的政策環(huán)境還比較有利,財政政策是積極的,流動性也是充裕的,在這樣的背景下,汽車市場需求仍連續(xù)多月同比下降,只能說明一個問題,汽車產業(yè)供需已經(jīng)嚴重失衡,過去我們喊了多次的產能過剩這次真的來了。
有人問我,這一次調整什么時候結束?汽車業(yè)什么時候會迎來好日子?我的回答是:要做好打持久戰(zhàn)的準備,因為這一次調整必須完成三個任務。
一是去庫存。這是過去兩次調整中都曾做過的事。以往市場不好,各方一呼吁,廠家將來年預期目標調一下,經(jīng)銷商庫存隨之下降,市場一回暖,廠商日 子馬上就好過了,由于回升太快,有時候還有不夠賣的時候。這次不一樣的是,庫存深度超過以往,車市進入新常態(tài)后需求大幅回升也是奢望。據(jù)了解,目前一些進 口品牌庫存有的已達四五個月,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;國產車也不輕松,兩個月以上是家常便飯。隨著需求放緩,庫存深度還會加大,經(jīng)銷商資金鏈可能會繃斷。前幾 天,CCTV報道了北京與河南等地知名汽車經(jīng)銷商資金鏈斷裂及跑路的事。我現(xiàn)在非常擔心銀行方面將經(jīng)銷商庫存列入風險名單,如果那樣,下一步這個行業(yè)將會 面臨怎樣的困境可想而知。
二是去產能。過去兩次調整沒有這個任務,因為過去的調整都是暫時的,很少超過半年。由于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沒有變,廠家也沒有真正感受過產能過 剩,而更多的感受是產能不足,因此也才有今天的大肆建廠。雖沒有準確的數(shù)據(jù),但目前產能遠超過3000萬輛是肯定的。產能這么多,怎么調整?肯定不會大家 一起壓產,而是將一部分弱勢品牌的產能淘汰掉。因此,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里,肯定會接二連三地出現(xiàn)工廠關門、品牌消失的事情。
三是去中介。這也是過去兩次調整沒有的任務,其原因是互聯(lián)網(wǎng),特別是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迅猛發(fā)展。許多業(yè)內人士都指出,在汽車銷售服務領域,買車、修 車、養(yǎng)車、用車等供需關系都將重構,各種服務提供商與用戶之間將會“無縫”對接,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即將到來。而在生產領域,主要發(fā)生在供應商與主機廠之 間,流程將會進一步縮短,一體化進程會加快。
有鑒于此,我現(xiàn)將年初“汽車人備受煎熬的一年”預測時限中的“一年”改為“兩年或三年”,接下來的日子不會好過,所有人對此都要早做準備。
另外,我還想補充說一下。調整其實還有第四個任務,那就是“去中心”。隨著“野蠻人”的入侵、無人駕駛汽車的發(fā)展,再過八年或十年,汽車業(yè)還將迎來一次“去中心”的調整,那時我們將真正開始“重新定義汽車”。
調整是痛苦的,也是幸福的。對不愿改變的人來說,將被趕下舞臺;而對于創(chuàng)新的人來說,將開啟一段精彩的旅程,上演一出美輪美奐的大戲。
(摘自中國汽車報)